欢迎致电领雁,
我们真诚对待您的每一次咨询。
12-30
2018
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中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TT DATA、腾讯云和圣博润联合举办的主题为“聚势移动生态、赋能金融创新”的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杨彬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较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商业银行只有拥抱科技,跟上时代潮流,才会取得更大进步。
今天,我想就移动互联时代商业银行面对迅猛发展的金融科技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个话题谈一些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从技术应用的角度上来看,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可以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金融电子化,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在已经过去的金融电子化阶段,在金融行业,商业银行是科技进步的引领者,甚至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都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
1988年,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推出了国内第一台ATM机;在1998年,招商银行推出了“一网通”服务,成为了国内首家推出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
以此为契机,商业银行逐步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和交易的全程电子化实时处理。在金融电子化这个阶段,商业银行积极拥抱科技,科技投入也很大,取得了极大成功。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最近几年,智能手机成为每一个人的标配,开启了移动互联时代。在这个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开始蓬勃发展。以银证保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全面向互联网方向转型,互联网公司开始全面布局,经营金融业务。
1、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较大冲击
当前,互联网企业跨界开展金融业务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和挑战非常明显,特别是在移动支付、消费金融、电商金融等业务领域,部分大型互联网企业已形成一定的市场优势,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竞争压力。随着P2P、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兴起,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投资理财业务和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一是对存贷款业务产生冲击。
在2017年天弘基金公司发布的三季报中,余额宝、云商宝等宝,宝类产品规模合计已超过1.66万亿元,不仅接近中国银行个人活期存款的1.8万亿,而且已经比招行、中信、浦发和民生这四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总和还多。
这意味着活期存款作为商业银行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正在大幅度流失。如果不是因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余额宝开始限制个人申购额度,活期存款流失会更多。
2、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银行业市场规模产生冲击
截至目前(2018年3月26日),腾讯的市值达到了3.26万亿元,阿里巴巴的市值已达到3.04万亿元。而我国工商银行的市值为2.09万亿元,建设银行的市值为1.65万亿元。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规模已经被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赶超。
3、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的冲击
2012年至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正在以接近指数增长的方式迅速发展。
据统计,2016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达5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85.6%,而银行卡转账同比增长率仅为15.3%。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近年加入了生活缴费、出行计划等场景金融服务,于是用户体验极大提升,第三方支付转账开始成为个人转账首选。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使银行支付清算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4、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现金业务产生冲击
自2014年起,银行卡取现增速开始下降,且在2015、2016年取现金额呈现负增长。在2016年以前,第三方支付对小额消费中购物等场景起到替代作用,但整体上对现金的替代作用较小。进入2016年,社交支付增长迅速,并占到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70%左右,对现金的小额转账应用替代显著。此外,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第三方支付扫码支付开始积蓄力量,预计2017、2018年银行卡取现金额将进一步减小。
二、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共性难题
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性、颠覆性的冲击。
中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认为,商业银行不是不想发展互联网金融,而是传统金融机构自身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不适应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如在客户体验、服务渠道、经营管理模式、思维理念等方面,都与金融科技创新而言存在较大矛盾。此外,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存在一些共性难题。
1、思维、理念和文化问题
由于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边界等不断发生变化,给商业银行准确把握自身互联网金融发展定位和方向造成了一定困难。同时,商业银行以业务产品为导向、严格风控等思维模式与新兴互联网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体验等文化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近阶段,虽然商业银行在改善服务水平、提升客户体验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必须承认,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精准化、贴心化、点对点服务相比,银行传统的客户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体制、机制和经营模式问题
银行现有的体制、机制及经营管理模式,大多是在金融电子化阶段固化下来的。随着金融科技不断为银行运作注入新变量,必然会出现更多的不和谐。其一,与金融科技企业迭代创新模式相比,银行层层上报审批的产品研发管理模式显然无法与之竞争,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纵向上跨越对公、对私业务板块,横向上跨越资产、负债、同业等业务类型,基于传统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往往需要多条线、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协调流程复杂,周期较长,导致容易错失业务发展的时间窗口。其二,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基于财务数据,流程长、效率低,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客户财务数据、行为数据、风险数据等,可以高效、实时掌握客户风险状况。其三,传统商业银行的业绩考核办法重视成本收益,对通常落地时间长、先期投入大、见效慢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而言存在周期性矛盾,并且相比新兴互联网企业的期权激励、快速升职等机制,商业银行业绩考核激励设计存在一些不足。值得一提的是,区块链技术下数字货币的推出,对传统的现金管理、守押管理、金库管理、网点安全管理等方式将产生较大影响。
3、产品和服务可替代问题
从产品层面而言,对于存贷汇等银行基本产品,金融科技现在都可以做到,甚至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体验更好。例如移动支付、无触点支付技术及数字货币的发展,很可能导致现金、银行卡等介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区块链技术将改变传统的账务方式,银行支付结算、清算业务可能会被颠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过去我们认为很难被替代的业务会被智能投顾所替代。从服务层面而言,金融科技使客户的消费理念和行为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移动支付使得物理网点、自助机具、网上银行等传统渠道的客户访问率不断下降,各类呼叫中心、客户中心等简单制式化服务平台被迫“去人工化”。在协会举办的几期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座谈会上,很多银行同仁提到以前银行网点的服务压力非常大,银行需要采用很多手段来分流,比如通过电子化渠道进行改革。然而这几年发展往回转了,现在银行网点没人来了,银行得吸引客户回到柜面。我国国有四大行2016年底的员工总数比起上一年来减少了1.8万人,网点也减少上百家,这都说明商业银行互联网化的变革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而且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产品及服务均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管规则不一致。
银行,是管制最严格的。干什么都要报批,刚有个好点子,没干两天,不让干了,就停了。而有些互联网企业,之前对他们的管制很少,基本上属于“法无禁止皆可为”。银行属于只能干让干的业务,而且合法合规的业务,可能还要面临窗口指导。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双方竞争的起点不一样。但是,风水轮流转,以前的这个劣势现在在严防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扭转了,甚至开始变得对银行有利了。这个问题后面还会提到,就不展开说了。
三、金融科技是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重大机遇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而且是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进步。
阿尔法狗先后战胜了李世石、柯洁,马克斯把卫星成功发射了首枚猎鹰重型火箭,尽管前两天优步在美国自动驾驶马路测试时撞死了一个人、但是我们分明感觉到以前觉得天荒夜谭的自动驾驶似乎很快就将成为现实。金融行业也从互联网金融演进到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互联网金融兴起后,聚集了一些风险,出现了一些涉案金额高达几百亿的跑路事件以及“裸贷”等丑恶现象,导致国家开始进行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
一时间大家觉得互联网金融名声有些不好,所以又整出来一个金融科技的概念。不管现在这个阶段叫啥,我们姑且还是按照流行的说法称之为金融科技吧,这个阶段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即面临巨大的挑战,但相应的又蕴藏着同样大的机遇。
第一,商业银行应该成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引领者。
银行业是最有资本和实力来引领金融科技发展的行业,商业银行也最应该成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引领者。纵观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历程,早在1950年,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研究利用IT技术实现电子化办公的方法。1988年,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推出了国内第一台ATM机,实现了银行业务的电子化、自助化,将我国金融业带入了金融IT阶段;在1998年2月,招商银行推出了“一网通”服务,成为了国内首家推出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实现了金融服务在线上的撮合、匹配、交易、支付,又将行业带入了互联网金融阶段。而如今,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牢牢把握住互联网时代涌现的新的战略契机和市场空间,着力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金融科技,主动适应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转变发展方式,在战略规划、组织架构、资源布局等方面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并在移动金融、智能网点、直销银行等业务领域重点发力,实现了传统业务和经营方式的升级改造。
可以说,商业银行是一直引领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的。近几年的实践也表明,商业银行依托互联网,以持续涌现的创新拓展业务领域、提升市场规模、优化平台渠道和增强风险防控,走在了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前列,是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不断取得新进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发展金融科技是商业银行应对复杂经营发展环境的有益举措
随着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传统银行业利差收益减少,大型银行的机构和业务下沉明显,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冲击不断增强,面临如此严峻的行业形势,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商业银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发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愈发明确和提升金融科技的重要战略定位,努力构建适宜互联网金融的组织架构。比如,工商银行创建互联网金融、区块链与生物识别等创新实验室;建设银行快速推出融合近场通讯(NFC)、二维码、生物识别技术的支付产品“龙支付”,广泛应用智慧柜员机;中国银行积极塑造“E 中银”互联网金融品牌,丰富支付、资管、交易、融资四大产品线;招商银行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民生银行加快构建垂直化传统业务和水平化新兴业务相结合的“金融+科技+生活”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这些都是商业银行在提升金融科技的战略定位,应对复杂经营环境的有益举措。大象起舞,那不得了。
第三,监管政策的趋严,有利于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的竞争和发展
金融业是一个与财富打交道的特殊行业,存在高风险性、强涉众性和内在脆弱性等特点。自古以来,对这个行业的外部规制与监管一直都是比较严格的。在去年下半年的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上,“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和“强化金融机构防控风险”被再次强调,并强调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有别于以往强调的“机构监管”,本次会议强调的是加强“功能监管”,重视“行为监管”。
这一新监管思路适应了互联网金融业态快速发展的需要,将弥合和填补以往由于监管体系割裂存在的漏洞,以及由于监管领域交叉存在的监管真空。通俗一点讲,就是“谁都不能无照驾驶”。此次机构改革将银、保监会合并,将银行和保险统一监管,更是顺应“行为监管”趋势、集中监管资源、落实功能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防止规避监管的行为发生的必然选择。
同时,我们也可看出,随着近期有关支付创新、条码支付、改进银行账户分类等各项监管政策及细则的出台,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正在逐步加强和完善,将推动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加速洗牌。而对于一直在强监管环境下开展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监管政策的趋严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的竞争和发展。还有一点,就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这里,我想从个人征信的角度谈一些体会。
大家都知道,年初,人民银行批出了第一张个人征信牌照——百行征信。我有幸参与了一些百行征信的筹建工作,对个人征信行业有一些了解。这些年,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冲击最大的一个是支付,另一个就是个人零售小额信贷。支付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蚕食了银行固有的业务。而小额信贷,其实更多是观念上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提供的个人零售小额信贷,服务的人群绝大部分是银行不敢贷款的人群。为什么,因为没有信用评价,没办法进行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使用一些大数据风控的技术玩的风生水起,当然或许还可能有一些走在合规边缘的手段,获得了巨额的利润。而银行,只能在一边看着。
待百行征信发展起来,收集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征信数据,尤其是未来如果还能够在信用白户(信用薄档案人群,4亿左右)的征信评价上取得突破,那么,将极大地推动银行向广大长尾人群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并收取差异化的利率,一方面践行普惠金融,另一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四、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几点建议
在银行业快速布局互联网金融之际,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在积极探索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思路,促进银行与金融科技的跨界融合,下面,结合我在协会业务三部的工作经验,就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与各位分享几点意见,希望能为广大银行业的同仁们提供一些经验与参考。
第一,不忘初心,把握好发展金融科技的出发点
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科技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本源,找准各地区经济需求和传统金融服务短板,把握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中不迷路,在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中不跑偏。应着眼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定位,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掘有效需求,在创新引领、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增长点的培育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把金融资源合理高效地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第二,扬长避短,找准发展金融科技的切入点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找准最适合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和业务模式,找到自身在金融科技发展中的切入点,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更应该找到自身的优势,做加法,做乘法,利用金融科技让优势更突出、强项更强,发挥“船小好调头”、决策链条短、资源配置自主灵活快速等独特优势,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找到切入点,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过程中,切忌随大流,盲从金融科技,不顾自身业务和技术发展实际,跟风炒作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技术,过高估计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效益,看见别人做区块链,我也去做,别人做人工智能,我也去做。
比如:有的小行,非常熟悉自己的客户,传统的面签等风控手段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必要一定要用大数据风控吧。当然,审慎评估后,金融科技确实对发展有帮助,那就要舍得投入、顺势而为,抓住机会。
第三,善借外力,与新兴互联网企业保持良性竞合关系
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创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的要求。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的全球实践表明,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并不是取代和颠覆的关系,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都是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市场主体,在构建金融科技生态圈和产业链方面既有竞争,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当前,我们高兴地看到,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在技术研发、账户联通、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在去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与京东、百度、腾讯、阿里开展战略或业务合作,交行和苏宁、民生和小米也宣布开展战略合作,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相信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这样的跨界“结对子”,通过一段时间在机制和理念上的磨合,将会增强两者的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第四,重视安全,充分认识金融科技存在的风险
古往今来,技术往往都是“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促进发展,造福社会,用得不好可能带来风险,危害安全。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金融科技创新可能带来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的多重风险叠加,对金融安全和稳定产生更大的冲击。因此,确保安全永远是金融科技发展的生命线,防控风险永远是金融科技从业者的必修课。
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必须将风险管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风险管控安排与产品服务创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主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应急处置、内部控制等业务管理制度,切实完善数据保护、运行监控、态势感知、灾难恢复等安全保障措施,使金融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各类风险处于可管、可控、可承受范围内。
同时,要通过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等方式,避免金融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向金融消费者不合理转嫁,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